Music

#WYNTK: “新”声带的开启与延续

新加坡中文音乐的9个关键段

Calendar

出版日期: 20 Aug 2019

Pen 2

更新于: 13 Jan 2022

author

撰稿: 陈玉能


阅读时间: ~10mins

新加坡中文音乐的9个关键段

一个区域的音乐发展进程除了需要一两个至关重要的突破点,也需要其他辅助因素才能达成效果。说起新加坡中文音乐的发展,本土原创部分自然要从新谣说起,而流行乐坛留下明确本地足迹让华人乐迷记住新加坡,也肯定和陆续有本地歌手成功打开亚洲市场有密切关联。或许我们可以从9种角度来看本地乐坛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思考未来的路怎么走。

1. 校园内新谣创作盛起时

台湾民歌七八十年代盛起,新加坡的莘莘学子也开启了校园音乐创作表达内心想法,从此有了新谣。1982年南大诗社成员之一的张泛写下《传灯》,结果在马来西亚得到共鸣并广为流传,这奠下新谣萌芽初期的基石。

1983年,还在裕廊初级学院就读的巫启贤连同黄譓祯创作的《邂逅》没有正式发行却得到广泛注意,还上了电台龙虎榜停留二十多周成绩斐然,证明本地校园创作共鸣度。其后,梁文福、颜黎明、姜鄠、黎沸辉、黄宏墨等代表人物纷纷创造出更多新谣经典,当中有《细水长流》、《我们这一班》、《恋之憩》等等。

关于新谣的历史,相关篇章和影片颇多就不再赘述。随着巫启贤打入台湾市场,还有由许环良、黄元成、吴剑峰、许南盛、张家强联手创办了海蝶音乐,这些都开启了本地创作往流行音乐发展的转捩点。

2. 海外爆红聚焦小红点

本地打入台湾市场的先锋是邓妙华,80年代就以一首《牵引》走红台湾,更在当地发行十多张专辑。如果从后新谣时期说起,那下一个成功范例就是海蝶出身的陈洁仪,1994年在台湾发行《心痛》专辑立即得到广大回响,之后的《担心》、《喜欢你》等作品也成为经典代表作。

许美静在1996年接连发行《遗憾》和《都是夜归人》专辑,全亚洲销量超过200万张,至今《城里的月光》时隔逾20年传唱度仍高,翻唱者不计其数。2000年后则有蔡健雅、孙燕姿、林俊杰等承接棒子,成为乐坛举足轻重的天王天后。

一个个成功案例证明小红点对于中文乐坛的贡献,甚至在不同时期成为市场的指标,也让业内人士关注本地盼能从中寻宝。新加坡作为中西文化的交织点,这无疑让这些本地歌手气质、演绎和创作,有相对鲜明的特色,进而为乐坛注入不一样的颜色。

3. 走进千家万户的电视剧集主题曲

即使不关注乐坛,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都会接触到音乐,尤其是连续剧主题曲和插曲,假设有30集就准备听至少30次,肯定熟悉不过。为剧量身打造的主题曲,也因个别剧作切入场景迥异,进而产出很多极具特色,在流行市场不易出现的作品。

新加坡连续剧自80年代初期就有自己的原创主题曲和插曲,而不是像现在很多海外偶像剧是挑现成的歌手作品搭配。1983年的《小飞鱼》主题曲是邓妙华的《如何对你说》,可算是最早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本地剧集主题曲代表。其他80年代经典代表包括《芝麻绿豆》的主题曲吴佳明《小人物的心声》、李季美的《早安老师》,至今大家随口都能哼唱。

90年代更见电视台为脍炙人口的主题曲发行合辑,甚至还看到跨国合作,最具代表性的就有郑惠玉和李宗盛为《双天至尊 2》唱的主题曲《当爱擦身而过》,以及范文芳和张信哲为《新阿郎》演唱的主题曲《别让情两难》。至于2000年后,能出位取得极高共鸣的主题曲渐少,但不时仍有佳作,如Olivia为《小娘惹》唱的《如燕》等。

4. 本地创作亚洲市场买单

任何成功的歌手,无论来自何处背后自然要有对的团队和作品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乐坛突围。新加坡音乐人的身影与声誉在乐坛早已树立,涵盖范围不仅是词曲创作,在编曲和制作方面也都具口碑。

以作曲而言,诸多中文乐坛经典金曲都出自本地音乐人之手,数量非同小可。李偲菘和李伟菘两兄弟可为金曲制造机的本地代表,前者就写出林忆莲《听说爱情回来过》、孙燕姿《天黑黑》、萧敬腾《王妃》等。后者代表作则包括张学友《我等到花儿也谢了》、萧煌奇《末班车》和陈晓东《比我幸福》等。另一金曲制造机不得不提黃韵仁。梁静茹《第三者》、张惠妹《人质》、蔡健雅《无底洞》都由这位鬼才谱写。

作词方面,小寒绝对是本地的最佳代表,尤其她善于透过理工主题带出细腻情感,更两度入围台湾金曲奖最佳作词。她的代表作包括蔡健雅《达尔文》、林忆莲《纤维》和陈奕迅《孤独患者》等。

5. 电视选秀比赛全民热

电视选秀是出道途径的热门选项,因为一期期节目能帮助歌手建立知名度和基础粉丝群,对于日后若能顺利发片理应有帮助,不过后续发展是否有续航力则看个别机遇。

80年代就有《斗歌竞艺》,但取得空前成功的则是2005年登场的《绝对Superstar》,造就了陈伟联、潘嘉丽、何维健、石欣卉等。第二届的女子组冠亚军陈迪雅和杨佳盈后来更组成了插班生继续创作歌唱。节目后来也延伸出针对学生族群的《校园Superstar》,第一届女冠军曾咏霖(现改名曾咏熙)回台发展发片,罗美仪签约成为新传媒演员并演唱多部剧集主题曲插曲,不少人长大后如陈志龙、范平庚则玩团筑梦。

不过,电视选秀起落残酷上演,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崛起后又被中国的豪掷千金节目如《中国新歌声》(原为《中国好声音》)取代,本地音乐人也在个别时期于这些节目有了新发展。前者就出了黄靖伦、黄俊融等。后者则让向洋、董姿彦开拓事业新领域,参加过《校园Superstar》和《明星学院》的谢慧娴也因此知名度攀升,日前和当年战友易薇倪组成StellaVee

然而,比赛仍是让音乐人与作品被更多人看见的重要管道,能短时间聚焦公众目光。过去几年新加坡就陆续有以本地原创音乐为出发点的竞赛,不再只是单纯比拼歌喉。像已经举办五届由新加坡词曲版权协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和海蝶音乐一同主办的《SG:SW 我写我的歌》中文歌曲创作节就包含了大师班课程,而去年的《SPOP艺起唱》找来本地8位知名参赛者大展歌喉,全程曲目皆为自创或本地创作。

另外,去年首次举办的《SingVoice新创之声》则通过导师制寻找下一个深具发展潜力的本地唱作人。也不得不提举办多届的“新空下”全国学生新谣歌唱及创作比赛,从校园时期就鼓励创作。

6. 电台推动本地创作新生代

媒体推动对于音乐的推广扮演重要角色,是作品扩散到更多角落,突破不同温层的管道。80年代初期,电台就出现由林子惠(后来由彭秀梅接棒)主持的《歌韵新声》节目,让新谣歌手带着本土创作介绍表演。尤其当年娱乐选项有限的年代,电台作为免费又容易接触到的媒介,自然让新谣的传播取得甚佳效应。

如今进入社交媒体、短视频和Youtube的自媒体时代,但电台仍有一定收听率,因此现今而言仍是推动本地创作的另一平台。举凡YES 933的《创新歌》单元以及UFM100.3 和本地音乐平台Hear65合作的表演平台等等,都在试图帮助本地新创作被更多人听见。

不过,随着K POP来袭以及音乐口味多元化,本地新创面对的是更巨大挑战,作品自身也必须拿出更高水准才能抗衡,方能在媒体推动下事半功倍。

7. 我写我歌本地独立音乐人兴起

台湾在2004年间开始有越来越多独立制作的音乐出现,而且音乐的呈现也摆脱了固有商业模式,无论是曲风、歌词主题、乐器编制带了更多样板流行以外的可能性。新加坡偶尔也会有中文独立制作出现,但做到音乐风格也有“独立味道”的,或许就得从Bevlyn邱意淋说起。她在2008年发行的 Lonely Afternoon 融合了爵士、Bossa Nova等元素,是难得清流。

铃凯则是先从英文独立音乐出身,过后经历一番辗转投入了中文独立创作,并交出极具个人特质的《本能》。冼佩瑾先是签给了台湾的杰威尔唱片(周杰伦的公司)并发行了《为什么要乖》获不俗口碑,目前也已回到新加坡专心创作及发展。主唱嗓音与创作风格多元俏皮的猫速公路则是目前最被看好的本地独立音乐组合的代表。

以前像单打独斗,但现在本地的中文独立创作歌手已可形成一个小圈子,而如何将这个圈子变成一股新势力还有待发酵。

8. 音乐节现场见真章

随着音乐产业从实体专辑走向数位串流聆听,Live演出成为音乐人的另一条出路,也是孕育出更多极富现场魅力演出者的契机。相对台湾几乎每周都有音乐节,碍于市场和昂贵成本下,本地以中文音乐为主的音乐节相关活动为数不多。

开启者就必提滨海艺术中心的好in::乐系列,十多年来除了每年于农历新年的华艺节登场外,也会在其他月份不时举办演出,并在本地与海外音乐人专场中寻求恰好平衡。另外,曾经在牛车水营业的“疯狂世界”咖啡座也举办过两届的音乐祭,吸引不少乐迷到场。

其他像Livehouse也会不定时带来许多在台湾的优质独立乐团和创作人来新演出。这些演出平台除了让乐迷能现场接触更多不同的音乐提高鉴赏力外,也间接促进了本地与海外创作人有更多交流学习的可能,并让本地的独立音乐人有磨练的机会。

过去两年碰上冠病疫情实体演出受重挫,尽管近来逐步恢复,林俊杰更是在本地办了千人演唱会,但整体而言无法同日而语,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每个月的第一和第三个周五呈献的《周5音乐站》可说是极少数给各种类型的本地歌手提供机会的固定平台。无论是歌台艺人还是唱作人等,一同在台上展现我国多元的音乐场景。

9. 英语唱作人跨足中文市场

说起从本地英语圈跨足到亚洲中文乐坛的成功例子,肯定得提精准抓住中文与西洋音乐特点并融会贯通的蔡健雅。不过,在Tanya之后未再有来者。

英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尤其在年轻一辈愈发明显,这也影响了音乐创作语言的选择,于是近来英语音乐圈的发展非常蓬勃多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看到有越来越多在英语区块取得不俗成绩者,纷纷挑战中文听众市场。

除了上述已提到中国大陆比赛的向洋和楚晴,在英语圈人气爆棚的Gentle Bones最近就和吴卓源、Karencici、郑可为合作推出中文作品,想要勇闯新圈子的意图明确。另外,寸草(Inch Chua)在英语圈深耕多年,最近推出新作也走双语路线,同时有英语和华语版。华语能力也有限的Benjamin Kheng(金文明)虽未有一整首华语作品,但近期和台湾的J.Sheon合唱〈Fresh Feelings〉让更多海外华人认识他,未来进军华人市场并非不可能。

与此同时,本地乐评网站每年举办的Freshmusic Awards(简称FMA)近年来的入围名单出现不少本地英语圈唱作人,亦得到海外评审高度青睐并促成新机遇。像以苦瓜造型演出的饶舌歌手BGourd就参与了去年台湾金音创作奖的“亚洲音乐大赏”演出,而还不到18岁就包办词曲编制乃至混音等项目的超级新人Shye,刚拿下FMA最佳新人后更入围了金音奖“亚洲创作音乐奖”。未来是否有更多唱作人“双栖”并闯出佳绩值得期待。

结语

很多人会问,我们会再出一个像林俊杰孙燕姿的歌手吗,再出一个像小寒黄韵仁的创作人吗。如果放眼目前整体中文乐坛的发展趋势,若要成功出位就必须有非常鲜明的特色,或是有一定的“在地化”元素,这些是这个音乐爆炸的时代乐迷和业内人士在寻找的关键。本地中文音乐的下一个篇章,要如何在本地年轻人越来越倾向用英语抒发下找到突破口,这是整个产业需要一起思考和配合,继续培育出更多具强烈特质的作品和歌手。

2022年2月12日,多位才气洋溢的新加坡歌手齐聚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于华艺节呈献的《新Pop 2.0》演唱会上绽放光芒,唱响多首本地经典创作。

撰稿:

陈玉能

陈玉能为本地已经创立12年的线上音乐杂志Freshmusic的创办人,并以笔名“老黄瓜”撰写文章,过后也致力与本地主流媒体如《联合早报》和已经停刊的《我报》合作,以乐评及专题形式介绍海内外独立音乐人的优秀作品。


#WYNTK (What you need to know)
透过业界的音乐人和乐评人的分享,让你更加了解原创音乐以及其音乐文化。
您在Offstage的每月 3 章限额现在已剩 3 。欲继续浏览,请申请Esplanade&Me滨海与我会员免费账号或重新登录用户账号。 注册 / 登录